电擎绿脉润山河——南方电网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澎湃动能
当乌东德水电站的清洁电能沿着昆柳龙直流工程跨越1452千米汇入粤港澳大湾区,当阳江海域的海上风机把海风转化为绿电,当深圳虚拟电厂聚合的分布式资源秒级响应电网调度——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(以下简称“南方电网”)以新型电力系统的创新实践,在南方五省区织就一张贯通东西、联结山海的绿色能源网。
这张网,既是“西电东送”的“能源动脉”,也是风光储协同的“智慧中枢”,更是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的“协调纽带”。
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。20年来,南方电网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,全力践行“两山”理念,以电为擎、以绿为脉,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,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澎湃动能。
“西电东送”架起“绿能桥梁”
群山巍峨的云贵高原上,南盘江奔涌着汇入天生桥二级水电站,这里是“西电东送”南通道第一个电源点。1993年1月,南方区域“西电东送”从这里出发,通过500千伏天广一回输电线路点亮千里之外的广东。
如今,这条“绿能桥梁”已从单条线路延伸为“八交十一直”特高压大通道,2万多千米输电线路跨越山海,将西部的清洁能源送往东部负荷中心。
能源资源与负荷中心的逆向分布,曾是制约区域协调发展的瓶颈。2002年南方电网应运而生,扛起“西电东送”南通道建设重任。彼时,广东经济高速增长却面临“能源之渴”,滇、桂、黔丰富的水电资源则“待字闺中”。
以特高压通道为纽带,西部的“绿水青山”转化为东部的发展动能——±800千伏楚穗直流、昆柳龙直流等工程相继投运,“西电东送”电量突破3万亿千瓦时,南方电网清洁能源占比从2015年的65%跃升至80%。广东、广西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前达标,“绿电支撑”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鲜明标识。
这道“桥梁”两端,是生态与经济的双向奔赴。云南作为“西电东送”主阵地,电力产业成长为第一大支柱产业,预计到今年底,绿色能源产业收入达5200亿元;广东依托“西电东送”支撑粤港澳大湾区GDP实现快速增长。
进入“十四五”的收官之年,这道“桥梁”更向全国延伸。今年3月,广西5270万千瓦时绿电跨区送入上海;7月,南方电网与国家电网启动跨经营区常态化交易,20亿千瓦时富余电力支援华东迎峰度夏;闽粤联网工程年互送电量超50亿千瓦时,藏粤直流开工在即……全国电力“大循环”中,“西电东送”从区域纽带升级为全国绿电配置枢纽,让生态效益跨越省界,绘就“东数西算、西能东送”的协同画卷。
风光水储一体化织密“绿电网络”
阳江海域,数百台风机在海风中转动,通过全国最大海上风电打捆送出工程,将清洁电能汇入电网;乌蒙山区,乌撒至奢香第二回500千伏线路验收在即,投运后年送绿电70亿千瓦时;广州500千伏科北变电站屋顶,3000平方米光伏板年发电30万千瓦时……如今,南方五省区的“风光”,正通过电网的协同调度,成为能源供给的“主力军”。
数据见证转型力度:2024年,南方五省区新能源装机1.45亿千瓦,首超煤电成为第一大电源;2025年装机突破2亿千瓦,每3千瓦时电就有1千瓦时来自绿电。这背后,是电网对新能源的“全链条拥抱”——从并网配套工程建设到多能互补体系构建,从智能调度“大脑”到储能调节“缓冲器”,南方电网用科技破解大规模新能源接入难题。
“超强大脑”让电网更懂“风光”。在广东电力调度控制中心里,AI调度员5分钟内即可完成风险分析、生成处置方案并智能执行调度操作;南方电网自研的“大瓦特·驭电”系统精细刻画安全边界,动态优化发电计划,让新能源消纳能力显著提升。
“储能缓冲”让电网运行更稳定。粤港澳大湾区和北部湾经济区,9个千万千瓦级抽水蓄能电站加速建设,投产后年消纳清洁能源244亿千瓦时;在深圳,1200万千瓦虚拟电厂聚合6万余个可调资源,充电桩、空调等分布式设备秒级响应调度,既平抑峰谷又保障电网稳定,让“源网荷储”真正实现“互济风光”。
从陆地光伏到海上风电,从集中式电站到分布式资源,南方电网用科技将分散的“绿电碎片”织成一张韧性网络。
全链绿色筑牢“生态基底”
云南丽江220千伏岩乐输变电工程现场,ESG评价体系贯穿建设全程,从选址到施工全程考量生态影响,成为国内首个ESG评价试点输变电工程;天生桥二级水电站启动生态流量泄放,让江豚重现,工程与自然达成“和解”……南方电网将生态保护融入规划、建设、运营全周期,让每座变电站、每条线路都成为“环境友好使者”。
制度先行筑牢绿色根基。南方电网将“生态强企”列为创建世界一流企业核心要素,出台了《生态强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》《“十四五”能源节约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》,明确2025年新建项目环保验收通过率100%、绿色三星级工程占比15%等硬指标。
技术创新拓宽减碳路径。广州供电局自主研发的氢动力无人机“氢旋Ⅱ”续航80分钟,单架次作业抵20名巡线员;广州氢能产业园里,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示范工程开工建设,未来氢热电联供综合效率将超90%;电碳耦合技术打通“用电—碳排放”监测链路……从无人机应用到电碳协同,创新让电网成为绿色转型“助推器”。
如今,藏粤直流待启,湘黔联网铺开,新型电力系统的“绿色版图”持续扩展。从“两山论”到“双碳路”,南方电网以电为笔,在南方大地续写“人不负青山,青山定不负人”的时代篇章,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能源支撑。(记者 李东海 通讯员 李洁 黄璐)